2024年安全生產事故統計與分析【終章】
導讀
所有的媒體信息以及事故調查報告中,很少能看到關于“企業治理”方面的內容,有的只是各種“不到位”,因此無法提煉出更多企業安全治理最緊迫的提升方向。
所有的媒體信息以及事故調查報告中,很少能看到關于“企業治理”方面的內容,有的只是各種“不到位”,因此無法提煉出更多企業安全治理最緊迫的提升方向。當然,管理要素的重點在【3】中已經總結出來,但是如何落地以及落地的效果取決于組織投入資源和方向,以及管理者行為模式(計劃、合作、糾正、數據、反饋和復盤能力),這里不做詳細介紹,畢竟每家公司都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,也有自己的經營風格,但唯有一點是共性的:風險識別的路徑。
糾結
現在的安全生產事故總量比10多年前降低了很多,但最近幾年貌似進入了一個平臺期,也是一個急需快速克服的困境。這就像“薛定諤的貓”,你知道會過去,就是不知道要多久、什么時候。這樣的困境讓不少人感覺壓抑,從而每天不得不自我處理各種各樣的情緒與矛盾:
1.積極地認為所有事故都可以避免,同時也消極地接受人的行為的確難以預測。
2.痛恨形式主義,可也在“追責”的大環境下不得不做好“履職免責”的記錄。
3.管生產的可以僅僅考慮生產,管安全的卻不??不考慮生產。做好生產與安全的平衡,可這本就是管理者的職責,管安全的哪有資格去平衡?
4.討厭被檢查,可自己每天都要去檢查。
5.管安全的同仁最擅長的是培訓,可無用武之地。該參加培訓的人都不來參加,可以不參加的培訓卻都得去。
6.花錢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問題,不花錢解決不了問題但形式上是在解決問題的,就都不是問題。
7.知道好多錢其實可以不花,但為了那個證,還是得花。
8.既有外部威脅如市場競爭,也有內部威脅如組織管理,安全生產很重要但是是不是緊急不好說。 企業內安全生產到底是否緊急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下圖自我診斷:
方向
無論情緒再多,解決問題才是正道,不能因為有這么多負面情緒而消極。該干和不該干也都得干。其實,有一個工作可以很純粹,那就是風險識別。
不花大錢,
既有形式也能解決大問題,
本身就是履職還有豐富的痕跡,
既是必做的工作也同時做了培訓,而且可以大幅提升意識。
最大的好處是,能夠把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預想一遍,讓所有人把之前大多數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可能”。
通過這樣一種訓練,構建同一種語言,建立一種思維模式,最終大家的行事作風一致,這才是最合適的選擇。何樂而不為呢?
這個工具就是“基于場景構建的因果序列防護分析”:把所有發生過的事故場景對應到自己的工藝、生產線、檢維修,你就會發現風險控制會很具體。管理者也就明白什么時候該上技術工程手段,什么時候沒辦法了再采取管理手段,說服的成本會大大降低。
掌握1000個事故案例,你就是風險管理專家。
總結
安全生產是企業最大內部威脅之一。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策略是解決威脅的最基礎、也是最核心工作,更是拿到結果的最佳方式。
在糾結“落地”之前,
先問問自己:組織內每個人把風險講明白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