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近日山東省發生幾起事故看安全管理的“順序法則”
導讀
根據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應急管理局30日晚發布的情況通報,2025年5月30日12時30分許,鄆城縣一廢品回收企業1名員工在廢舊塑料清洗池邊作業時跌入池中,6位工友先后施救,相繼跌入。目前,事故已造成5人死亡,2人危重。菏澤市和鄆城縣高度重視,迅即開展應急處置,全力救治傷員。
根據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應急管理局30日晚發布的情況通報,2025年5月30日12時30分許,鄆城縣一廢品回收企業1名員工在廢舊塑料清洗池邊作業時跌入池中,6位工友先后施救,相繼跌入。目前,事故已造成5人死亡,2人危重。菏澤市和鄆城縣高度重視,迅即開展應急處置,全力救治傷員。
致人死亡的原因大概率是危險物料/有毒氣體,但具體原因需要等待官方調查報告公布。
而就在3天前的中午時分,即2025年5月27日,同樣在山東省的高密市,隸屬于豪邁科技的友道公司發生爆炸事故,導致11人死亡,多人受傷,且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對周邊工廠及居民生活產生不同程度影響。
以上兩家企業可能從社會地位、產值、利潤、科技含量等都不在一個量級,無法同日而語。然而,每個人的生命權是平等的。無論盈利的方式或手段怎樣,當下的主流價值觀一定是“不以人的生命為代價”。
以上兩起事故,也分別代表了安全管理中兩個分支:個人安全和工藝安全。但個人安全也好,工藝安全也罷,只是方法的不同,核心還是“誰”在管、“誰”在干。
按照《熵增定律》,一個系統如果沒有外力做功,一定是從有序到無序。
事故發生,一定是組織內部“無序”到了臨界點。任何事故發生,都是組織無序導致了人的不可靠,進而導致了或決策失誤,或管理偏差,或操作偏差。
事故發生了,每個人都可以講出幾條“這個不好”、“那個不對”,但為何事故發生前沒人提到呢?因為“無序”,因為“熵增”。
《順序法則》,繼《行為塑造的藝術》后新的思考
在閱讀下面文字前,請先思考一個問題:在雜亂無序、汗牛充棟的工作任務中,你有沒有一個排列組合?如果對過往工作進行總結,是否有些事情簡單調整一下順序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?
最近有時間又重新閱讀了《the selfish gene》,雖然依然晦澀難懂,但是在讀到“imortal coil”一章中關于遺傳基因的特點時,我有了不一樣的思考。
人類基因組約含 60億個堿基對(ATCG)。個體間約 99.9% 的序列相同,但剩下的 0.1%(約300-500萬個位點)存在差異。DNA決定基因密碼的關鍵因素是其四個不同核苷酸(A、T、C、G)的不同排列組合,其中A與T連接,C與G連接。
所以,人與人的差異起始于DNA序列(ATCG排列)的不同。當然,但最終呈現的差異是基因、環境、表觀遺傳、隨機因素等多層次作用的結果。
不論其他因素,同樣的ATCG因為排列不同而導致基因差異,正如同安全生產管理中的“序列”決定了組織的健康、效率和最終的安全成果,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“熵增”。
1. 順序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的核心體現
風險管理的流程:安全管理本身就是一套有序的流程:識別危險 -> 評估風險 -> 制定控制措施 -> 實施控制 -> 監督審查 -> 持續改進。跳過或顛倒順序,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失效。例如,不識別風險就直接控制,可能控制的是錯誤或次要的風險。
措施的優先級:面對多個風險,必須根據風險的嚴重性和可能性進行排序(風險矩陣),優先處理高風險(高嚴重性+高可能性)。這就是一種關鍵的“順序”。
時間上的先后:許多安全活動具有嚴格的時間順序:
* 培訓在先,上崗在后:新員工或轉崗員工必須接受充分的崗前安全培訓,考核合格后才能獨立操作。
* 審批在先,作業在后:高危作業(如動火、有限空間、高空)必須經過嚴格的作業許可審批流程,所有安全措施到位、監護人到位后方可開始。
* 檢查在先,運行在后:設備啟動前、工藝切換前、日常班前,都需要進行安全檢查(點檢)。
* 應急準備在先,事故發生在后:應急預案、演練、物資儲備必須在事故發生前就緒。
* 調查整改在先,恢復生產在后:事故發生后,首要任務是救援、保護現場、調查原因、落實整改措施,確認安全后才能恢復生產,而不是急于恢復生產而忽略根本原因。
防護措施的層級順序:控制層級”本身就是一種優先順序:消除危險(最優)-> 替代(次優)-> 工程控制 -> 管理控制 -> 個人防護裝備(最后一道防線)。優先采用更可靠、更上游的控制措施。
2. “現場風險”與“人心”(安全文化/員工狀態)的關注時機
“現場風險”關注的核心時機
* 設計階段:源頭控制最有效。在設計工藝、設備、布局時就充分考慮本質安全(消除、替代、工程控制)。
* 作業準備階段:作業許可審批、班前會、JSA(工作安全分析)時,重點識別本次作業的具體風險及控制措施。
* 日常巡檢和點檢時:持續監控現場狀態,發現設備缺陷、環境異常、違章行為等動態風險。
* 變更管理時:任何人員、設備、物料、方法、環境的變化引入前,必須評估其帶來的新風險。
* 事故/未遂事件發生后:立即調查,找出導致事件的直接物理原因和管理系統漏洞(現場風險是直接誘因)。
* 新工藝/新設備投用前:進行嚴格的安全評估和驗收。
“人心”(安全文化/員工狀態)關注的核心時機
* 長期基礎建設(時時刻刻):安全文化的建設(領導承諾、溝通、員工參與、學習型組織)是一個持續、潛移默化的過程,需要貫穿始終,如同“背景音”。
* 招聘與入職時:選擇認同安全價值觀的員工,入職時強化安全文化熏陶。
* 培訓與溝通時: 所有培訓不僅是技能的傳授,更是安全價值觀的傳遞。日常溝通(會議、公告、談話)都應融入安全理念。
* 員工行為觀察與反饋時:觀察員工行為不僅是糾正違章,更要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(是技能不足?疲勞?激勵機制問題?文化認知偏差?),并給予建設性反饋。
* 事故/未遂事件調查后:深挖根源時,必然會觸及管理因素(培訓有效性、監督、溝通、資源提供)和組織文化因素(對安全的態度、報告氛圍、責任追究是否公平)。
* 發現員工狀態異常時:如員工表現出疲勞、情緒低落、心不在焉、家庭變故等,管理者應及時關注、溝通,必要時調整其工作任務(遠離高風險作業),提供支持。這既是人文關懷,也是重要的風險管控(人因失誤)。
* 激勵機制設計時:獎勵安全行為、積極參與安全改進的員工,而非僅僅獎勵產量速度(避免誘發冒險行為)。
* 員工提出安全建議或擔憂時:這是檢驗和塑造安全文化的關鍵節點。必須認真傾聽、及時回應、鼓勵報告(無責備文化)。
* 組織變革或壓力增大時:如趕工期、裁員、重組等,此時員工壓力大,安全文化易受沖擊,需要特別關注員工士氣和心理狀態,加強溝通和領導層的可見承諾。
3. 結論
順序在安全生產管理中至關重要,如同DNA序列決定生命特征。卓越的安全管理,在于深刻理解并嫻熟運用這種“順序”法則:在正確的時間、以正確的優先級、采用正確的流程,既關注直接威脅(現場風險),又夯實深層基礎(人心與文化),創建安全行為的觸發環境,讓治理機制扎根深層動力。這就像精確的DNA序列編碼,最終決定了組織在安全與效率上的“健康”表現。
應用事故前調查,對“順序”進行重構,保持組織的“負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