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完善監督機制糾正制造車間作業人員不安全行為的措施
導讀
制造車間作業環境復雜,各類設備高速運轉,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往往是引發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。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,能及時發現并糾正這些不安全行為,為車間生產安全筑牢防線。以下從多個方面介紹具體的措施,助力制造車間營造安全規范的作業氛圍🌟
制造車間作業環境復雜,各類設備高速運轉,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往往是引發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。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,能及時發現并糾正這些不安全行為,為車間生產安全筑牢防線。以下從多個方面介紹具體的措施,助力制造車間營造安全規范的作業氛圍??
一、構建多層次監督體系
打造多層次的監督體系,能讓監督工作覆蓋車間作業的各個角落,確保無監督死角??梢詮墓芾砣藛T、專職監督員和作業人員自身三個層面開展監督工作。
管理人員要將日常監督融入到日常管理中,車間主任、班組長等管理人員在巡查生產進度、檢查產品質量的同時,要密切關注作業人員的操作行為。比如在巡視過程中,留意操作人員是否按規程佩戴防護用品,設備操作是否符合標準流程,發現不安全行為及時制止并糾正。管理人員與作業人員接觸頻繁,能第一時間掌握現場情況,這種監督方式靈活且直接,能快速對不安全行為作出反應。
設立專職安全監督員,他們要具備豐富的安全知識和車間作業經驗,專門負責對車間作業進行全面、細致的監督。專職監督員可以采用定時巡查與不定時抽查相結合的方式,對車間的重點區域、關鍵工序以及容易出現不安全行為的環節進行重點監督。例如,在焊接作業區,檢查作業人員是否佩戴了防護面罩、手套;在起重作業時,觀察掛鉤人員的操作是否規范,信號指揮是否清晰準確。專職監督員要詳細記錄發現的不安全行為,建立監督臺賬,并及時與相關人員溝通,督促整改。
鼓勵作業人員開展互相監督,營造 “人人都是監督員” 的氛圍。作業人員在同一作業區域工作,彼此之間最為熟悉,容易發現同伴的不安全行為??梢越?“互監互助” 機制,當發現同事存在違章操作、不按規定使用設備等不安全行為時,及時提醒并幫助糾正。比如,看到同事在操作車床時未將袖口扎緊,應立即告知其存在的風險并督促整改。為了提高作業人員互相監督的積極性,可以設置 “安全提醒獎”,對及時發現并有效制止不安全行為的員工給予適當獎勵,讓互相監督成為一種自覺行為。
二、運用多樣化監督手段
(一)動態巡查與定點監控結合
動態巡查能讓監督人員深入作業現場,實時了解作業情況。監督人員可以沿著車間的作業路線,逐一查看各個工位的操作情況,與作業人員進行現場交流,了解他們對安全操作規范的掌握程度。在巡查過程中,不僅要關注明顯的不安全行為,如違規跨越設備、在禁煙區吸煙等,還要留意一些細節性的問題,比如工具擺放是否妨礙操作,作業區域是否整潔通暢等,這些細節往往也可能引發不安全行為。
定點監控則可以借助技術手段實現持續監督,在車間的關鍵崗位、危險區域安裝視頻監控設備,如沖壓機床旁、噴漆作業區等。監控設備能 24 小時不間斷記錄作業人員的操作行為,監督人員可以通過監控平臺隨時查看實時畫面,也可以調取歷史錄像進行回放分析。對于監控中發現的不安全行為,要及時通知現場人員進行糾正,并對相關行為進行統計分析,找出高頻出現不安全行為的時間段和作業環節,有針對性地加強監督。
(二)利用信息化工具輔助監督
引入安全管理信息系統,讓監督工作更加高效、規范。作業人員可以通過系統上報發現的不安全行為,監督人員則可以通過系統下達整改通知、跟蹤整改進度。系統還能自動對不安全行為進行分類統計,生成相關報表,幫助管理人員了解不安全行為的分布情況和變化趨勢。例如,系統可以統計出每月不同類型不安全行為的發生次數,如未佩戴防護用品、違規操作設備等各占多少比例,為制定針對性措施提供數據支持。
開發安全監督 APP,監督人員在現場巡查時,發現不安全行為可以通過 APP 拍照、錄像記錄,并標注行為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具體內容等信息,即時上傳至系統。APP 還可以內置安全操作規范知識庫,當監督人員對某一行為是否屬于不安全行為存在疑問時,能快速查閱相關規范進行確認。同時,作業人員也可以通過 APP 學習安全知識,查看近期車間內發生的不安全行為案例及整改情況,增強安全意識。
三、強化監督結果的運用
(一)建立及時反饋機制
對于監督過程中發現的不安全行為,要第一時間向作業人員反饋,讓他們清楚知道自己的行為哪里不符合規范,存在哪些安全風險。反饋時要注意方式方法,避免簡單粗暴的指責,而是以教育引導為主。例如,發現某員工在操作砂輪機時未戴防護眼鏡,監督人員可以先讓其停止作業,然后耐心講解飛濺的砂??赡軐ρ劬υ斐傻膫?,以及正確佩戴防護眼鏡的重要性,讓員工從思想上認識到錯誤。
除了現場口頭反饋,還要建立書面反饋制度,對較為嚴重的不安全行為或多次出現的同類行為,下達書面整改通知書,明確整改要求和期限。整改通知書要送達至作業人員本人及其所在班組,讓班組長也了解情況并協助督促整改。整改完成后,監督人員要進行復查,確認整改到位,并將整改情況記錄在案,形成閉環管理。
(二)實施差異化獎懲措施
將監督結果與獎懲掛鉤,能有效增強監督機制的約束力和激勵力。對于在一定時期內未出現不安全行為,且積極參與安全監督、幫助他人糾正不安全行為的作業人員,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。比如,每月評選 “安全之星”,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獎金,在車間公告欄進行公示,樹立安全榜樣。
對于出現不安全行為的作業人員,根據行為的嚴重程度和發生次數,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。初次出現輕微不安全行為的,進行批評教育,讓其寫出書面檢討;多次出現同類不安全行為或出現較嚴重不安全行為的,進行通報批評,并與績效考核掛鉤,扣減相應的績效分數;對于因不安全行為引發安全事故或造成嚴重后果的,按照企業相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,甚至追究相應責任。通過獎懲分明的方式,讓作業人員深刻認識到不安全行為的嚴重性,主動規范自己的操作行為。
四、結合作業特點細化監督內容
不同的制造車間作業類型不同,存在的不安全行為也各有特點,監督內容要結合具體作業特點進行細化,確保監督更具針對性。
在機械加工車間,要重點監督設備操作相關的不安全行為。比如,操作人員是否在設備運行時進行清理、調整或維修作業;是否在啟動設備前檢查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是否完好;操作旋轉設備時是否佩戴了易被卷入的飾品,如長項鏈、手鏈等。對于需要多人配合的作業,如大型零件的搬運、組裝,要監督作業人員之間的協調配合是否順暢,是否明確了指揮信號和分工。
在焊接車間,監督的重點包括作業人員是否正確佩戴了焊接面罩、焊接手套等防護用品;焊接作業時是否清理了周圍的易燃物品,是否配備了滅火器材;作業結束后是否檢查了現場,確認無火種殘留。同時,要關注焊接設備的接地是否良好,電纜線是否有破損等情況,因為設備問題也可能誘發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。
在裝配車間,要監督作業人員在吊裝作業時是否嚴格遵守 “十不吊” 原則,如超載不吊、信號不明不吊等;使用手持電動工具時,是否檢查了工具的絕緣性能和電源線是否完好;在高處作業時,是否系好了安全帶,作業平臺是否穩固。對于裝配過程中使用的化學品,要監督作業人員是否按規定進行領用、儲存和使用,是否做好了防泄漏措施。
五、FAQs 解答
(一)問:制造車間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具有隱蔽性,如何提高監督機制對這類行為的發現能力?
要提高監督機制對隱蔽性不安全行為的發現能力,需要從監督方式、人員培訓和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綜合施策。首先,加強對監督人員的專業培訓,讓他們熟悉各類作業的工藝流程和潛在風險點,掌握識別隱蔽性不安全行為的技巧。比如,有些作業人員會在管理人員巡查時規范操作,一旦離開就簡化操作步驟,監督人員可以通過觀察作業后的現場痕跡來判斷,如查看設備的運行參數記錄是否完整,作業后的工具擺放是否符合規范等,從細節中發現蛛絲馬跡。
其次,合理安排監督時間,避免監督規律被作業人員掌握。除了正常工作時間的監督,還要增加非工作時段的抽查,如早班開工前、晚班換班時等,這些時間段作業人員容易放松警惕,隱蔽性不安全行為更易出現。同時,采用 “蹲點式” 監督,針對某些容易出現隱蔽性不安全行為的工序,在不影響正常作業的情況下,進行長時間的觀察,記錄作業人員的完整操作過程,從中發現不規范之處。
再者,充分發揮技術手段的作用,利用高清視頻監控設備,配備夜視功能和移動偵測報警功能,即使在光線較暗的環境或作業人員較少的時段,也能清晰記錄作業行為。對于一些精密設備,可以安裝傳感器,實時監測設備的操作參數,當參數出現異常時,及時提醒監督人員,排查是否存在違規操作等隱蔽性不安全行為。
另外,暢通反饋渠道,鼓勵作業人員匿名舉報隱蔽性不安全行為,設置舉報獎勵制度,對舉報屬實的給予獎勵,保護舉報人的信息安全。通過多方面的努力,讓隱蔽性不安全行為無處遁形,切實提高監督機制的發現能力。
(二)問:在糾正作業人員不安全行為時,如何平衡監督的嚴格性與作業人員的接受度,避免引發抵觸情緒?
平衡監督的嚴格性與作業人員的接受度,關鍵在于溝通方式和管理理念的轉變,讓作業人員認識到監督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安全,而非單純的約束和懲罰。在糾正不安全行為時,要注重 “先禮后兵”,先以平等的姿態與作業人員溝通,了解他們出現不安全行為的原因。有些作業人員可能是因為對操作規范不熟悉,有些可能是為了追求效率而簡化步驟,還有些可能是身體不適影響了操作,只有了解原因,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。
溝通時要多用 “我們”“咱們” 等親切的稱呼,避免使用命令式、指責式的語言。比如,發現作業人員未戴安全帽時,不說 “你怎么又不戴安全帽,趕緊戴上”,而是說 “咱們在車間作業,安全帽能有效保護頭部,為了安全,還是戴上吧”。同時,結合實際案例講解不安全行為的危害,讓作業人員從內心認同規范操作的重要性,而不是被迫服從。
在處理不安全行為時,要做到 “寬嚴相濟”,對于初次出現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輕微不安全行為,以教育引導為主,幫助作業人員分析原因,學習正確的操作方法;對于多次出現或情節嚴重的不安全行為,要嚴格按照規定處理,但在處理前要與作業人員充分溝通,說明處理的依據和目的,讓他們理解并接受。
此外,讓作業人員參與到監督機制的制定過程中,征求他們對監督方式、獎懲措施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,使監督機制更貼合實際,更易被接受。定期召開安全座談會,讓作業人員暢談對監督工作的感受和想法,及時調整監督方式中不合理的地方,營造相互理解、相互支持的監督氛圍。
(三)問:如何確保監督機制能夠長期有效運行,避免出現 “一陣風” 式的監督?
要確保監督機制長期有效運行,避免 “一陣風” 式的監督,需要從制度建設、文化培育和持續改進等方面入手。首先,將監督機制納入企業的長效管理制度中,明確監督的職責分工、工作流程、考核標準等,形成規范化、制度化的監督體系。制度要具有穩定性和延續性,避免因管理人員變動而隨意改變監督方式和要求,讓作業人員清楚監督是長期存在的工作,而非階段性任務。
建立監督工作的常態化考核機制,將監督人員的工作成效納入其績效考核范圍,考核內容包括發現不安全行為的數量和質量、整改跟蹤的到位情況等。對于認真履行監督職責、工作成效顯著的監督人員給予獎勵;對于監督不力、敷衍了事的給予批評教育和相應處罰,通過考核激勵監督人員持續投入工作。
培育濃厚的安全文化,讓 “安全第一、規范操作” 的理念深入人心,使作業人員從被動接受監督轉變為主動追求安全。通過安全培訓、安全競賽、安全標語宣傳等多種方式,增強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,讓他們認識到監督不僅是企業的要求,更是自身安全的保障。當安全成為一種習慣,作業人員會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,監督機制的運行也會更加順暢。
定期對監督機制的運行情況進行評估,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,廣泛征求管理人員、監督人員和作業人員的意見,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整和完善。比如,隨著車間生產工藝的更新、設備的升級,原有的監督內容可能不再適用,需要及時補充和修改;監督手段也可以根據技術發展進行升級,引入更先進的監控設備和管理系統,提高監督效率。通過持續改進,讓監督機制始終適應車間的實際情況,保持長期有效運行。
(四)問:對于新入職的作業人員,監督機制應如何調整以更好地糾正他們的不安全行為?
新入職作業人員對車間環境、設備操作和安全規范不熟悉,容易出現不安全行為,監督機制需要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調整,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。在監督頻率上,要適當提高對新入職人員的監督次數,尤其是在入職后的前三個月,這是他們適應崗位的關鍵時期。管理人員和專職監督員要增加對新員工作業崗位的巡查次數,及時發現并糾正他們的不規范操作,幫助他們快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。
監督方式要更側重于 “指導式監督”,而非單純的 “檢查式監督”。當發現新員工存在不安全行為時,監督人員要耐心講解正確的操作步驟和安全注意事項,親自示范操作過程,讓新員工直觀理解。例如,新員工在使用新設備時操作不規范,監督人員可以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啟動、運行和關閉設備,強調每個步驟的安全要點。
為新入職人員配備 “安全導師”,選擇經驗豐富、安全意識強的老員工擔任導師,在日常工作中對新員工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和監督。導師要關注新員工的操作行為,隨時提醒他們注意安全,幫助他們解決操作中遇到的問題,同時向他們傳授實際工作中的安全經驗和技巧。導師的工作成效可以與新員工的安全表現掛鉤,激勵導師認真履行職責。
在監督內容上,要突出基礎安全知識和基本操作規范的監督,比如新員工是否了解作業區域的安全出口位置,是否能正確佩戴和使用個人防護用品,是否清楚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等。隨著新員工對崗位的熟悉,再逐步增加對復雜操作和風險較高環節的監督內容。通過有針對性的監督和指導,幫助新入職作業人員快速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,減少不安全行為的發生。
(五)問:當監督過程中發現多個作業人員存在相同的不安全行為時,除了糾正個體,還應采取哪些措施?
當監督過程中發現多個作業人員存在相同的不安全行為時,說明可能存在管理、培訓或作業環境等方面的共性問題,需要從根源上采取措施,避免問題反復出現。首先,組織專項分析會議,召集管理人員、監督人員、安全技術人員以及相關作業人員代表共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。是安全培訓內容不夠全面,沒有涵蓋該操作規范;還是作業流程設計不合理,導致作業人員為了提高效率而采取違規操作;或是作業設備存在缺陷,使得規范操作難以執行,只有找到根源,才能對癥下藥。
如果是培訓不到位導致的,要及時補充相關的培訓內容,組織存在不安全行為的作業人員進行專項培訓,采用案例分析、現場演示等方式,加深他們對規范操作的理解和掌握。同時,檢查整體的培訓體系,看看是否存在其他類似的培訓漏洞,一并進行完善。
若問題源于作業流程不合理,要組織技術人員和作業人員共同優化作業流程,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作業效率。比如,多個作業人員在搬運重物時都采取了違規的搬運姿勢,可能是因為搬運路線不合理或缺乏輔助搬運設備,此時可以調整搬運路線,配備叉車、吊車等設備,讓作業人員能夠按照規范姿勢進行操作。
如果是作業環境或設備問題,要及時進行整改。例如,多個作業人員在光線較暗的區域作業時出現操作失誤,可能是照明不足導致的,要增加照明設備,改善作業環境;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設計不合理,導致作業人員操作不便而違規,要對防護裝置進行改造或更換,使其既安全又實用。
此外,以此次發現的共性問題為契機,在車間內開展專項安全整治活動,全面排查是否存在其他類似的共性不安全行為,集中進行糾正和整改,同時加強對相關環節的監督,鞏固整治效果,防止同類問題再次發生。